为提高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优化专业建设,准确定位专业培养目标,继而制定出目标明确、定位准确、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学院安排,我于2018年4月12日至14日赴云南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进行了专业建设考察,现将考察交流情况汇报如下。
一、考察目的
1. 了解云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人才规格、培养模式、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专业实践课程开设情况等。
2. 了解学科竞赛及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
二、人才培养方案
1.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差异性比较
(1)培养目标定位比较
云南师范大学 |
我校 |
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素养全面、学识厚,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电路理论、信息处理、传输、交换、通信基本理论、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并可继续攻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能够在电子及信息科学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坚定创业创新科学人才。 |
(2)人才培养规格比较
云南师范大学 |
我校 |
基本规格: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和科学思维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能系统地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获得计算机、电子与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及应用方面初步的工程实践训练;本专业教学重在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应用技术和实际应用与开发能力的培养。 |
(3)培养模式比较
云南师范大学 |
我校 |
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 基础教育中设置有专业基础课程,侧重于光信息处理 |
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必修+专业选修课程 基础教育强调数理基础 |
(4)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比较
|
通识教育 |
学科基础 |
专业方向 |
专业实践 |
选修 |
总学时 |
云南师大 |
640 |
966 |
208 |
28周 |
880 |
2694 |
渭南师范学院 |
996 |
270 |
680 |
按课时或按周数计算 |
516 |
2558 |
(5)主要专业课程理论与实验学时安排比较
序号 |
课程名称 |
云南师范大学 |
我校 |
理论学时 |
实验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验学时 |
1 |
大学物理(1) |
54 |
36 |
72 |
|
2 |
大学物理(2) |
54 |
36 |
54 |
24 |
3 |
电路分析 |
54 |
18 |
72 |
20 |
4 |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
72 |
36 |
72 |
24 |
5 |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
54 |
36 |
54 |
24 |
6 |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 |
48 |
32 |
54 |
20 |
7 |
信号与系统 |
54 |
36 |
72 |
14 |
(6)专业实践课程开设情况
序号 |
专业实践课程名称 |
云南师范大学 |
渭南师范学院 |
开设学期 |
周数 |
开设学期 |
周数 |
1 |
专业见习(1) |
5 |
2周 |
1-6 |
6周 |
2 |
专业见习(2) |
6 |
2周 |
|
|
3 |
专业实习 |
7 |
12周 |
6-7 |
12周 |
4 |
专业调查 |
7 |
2周 |
|
|
5 |
毕业设计 |
8 |
10周 |
7-8 |
8周 |
2.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特色
(1)培养方向明确
云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培养方向较为明确,偏向于光信息处理方向。该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工程光学、信号与系统、光电子技术基础、半导体原理与器件、激光原理与技术等;专业方向课程包括计算机辅助光学设计、光电成像器件原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光通信技术等,所有课程的实验教学均为独立开课。
(2)注重实验教学
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实验教学,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中几乎所有的实验均为独立开课,且分配了较多的学时,如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课程实验教学学时均为36学时,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实验教学学时为30学时。
(3)注重实训环节
在学科选修课程中设置有电子基础实训、单片机实训、嵌入式实训课程,分别在第二、三、四学期开设,开设时间较相应理论课程开设时间提前一个学期。其中,电子基础实训要求该专业所有同学参加,主要培训电子工艺基础知识、电路焊接基础操作技能等;单片机实训和嵌入式实训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等由学生自主选修。
三、学科竞赛及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情况
1. 学生科技活动室
云南师范大学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两处总面积约为240平米左右的电子科技活动室,平时约有20余名学生参与电子设计与制作等科技活动。活动室内为学生提供了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万用表、电焊台等测试仪器和工具。室内布置有作品展览区,用于展示历届学生电子制作或电子竞赛参赛作品。每处活动室指定一名学生管理员,由学生自主管理,开放时间不受限制。

学生科技活动室一 学生科技活动室二
在电子元件使用管理方面,价格低廉的元件由学生管理,价格较贵的元件由教师管理,学生在申领元件时须登记。为便于开放实验室管理,由学生自主设计并开发了电子实验中心管理网站,在网站中包括元件管理栏,页面中显示了元件名称、型号、剩余数量、领取数量等,极大地方便了元件使用管理。

学生作品展示区 电子实验中心网站——元件管理
2. 创新实验项目与大创项目相结合
在电子实验中心管理网站中公布了由教师拟定的创新实验项目的题目,学生可以通过网站预约,当预约人数满后,由教师指导开展实验研究。学生可依托创新实验项目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
电子实验中心网站——创新实验项目预约
四、考察心得
通过此次考察,建议我院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以下改进:
1. 明确培养方向
目前我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开设较多,培养方向不太明确,没有自己的特色,建议结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趋势、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及本专业任课教师的研究方向等,明确专业培养方向,培养有自己的特色、能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
2. 增加实验教学比重
我院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验学时偏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中,基础验证性实验项目较多,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较少。建议适当增加实验教学学时,在实验项目的设置中增加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项目。
3. 增加实训课程
我院电信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差,部分学生甚至对基本的电子元器件都不能做到正确识别,不会使用万用表、电烙铁等工具,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云南师范大学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开设电子基础实训、单片机实训、嵌入式实训等课程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在开设相应理论课程之前先让学生参加实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通过实训可激发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设计能力。
4. 做好学生科技活动开展的组织与管理工作
目前我院也为学生成立了科技活动室,能吸引10名左右的学生参与电子制作、电子设计等科技活动,但在组织与管理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需要通过引导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二是需要对学生科技活动的开展进行引导和组织,目前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大多都是自主学习,学习效率不高,可通过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定期完成指定实训项目、调动教师参与指导的积极性等方面更好地组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三是对往年学生已完成的作品要做好保管和保存,建立学生作品展示区,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电子设计与制作活动。
5. 建立开放实验室管理网站
建议建立电子信息实验室管理网站,实现元件申领的网络化管理、创新实验项目预约等。